当前位置:佛像厂 > 达摩雕塑

达摩雕塑

达摩,属于神话人物,其雕塑像可采用石材雕刻、铜料铸造、玻璃钢彩绘等材质工艺进行制作。现为您呈现17张达摩高清图片,如果您也要选购达摩雕塑,欢迎联系我们,支持按图定制。质优价廉,诚信可靠。


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黄杨木雕达摩像”黄杨木雕达摩像(图片大小:31.65KB | 图片尺寸:500*720px)

达摩的来历

达摩,又称达磨,全称为菩提达摩,意为“道法”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雕塑像 (8)”达摩雕塑像 (8)(图片大小:32.41KB | 图片尺寸:500*697px)

他是南天竺人,属婆罗门种姓,也有说他属于刹帝利种姓的。种姓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社会阶级制度。印度社会共有四大种姓,即婆罗门(僧侣)、刹帝利(武士)、吠舍(商人和农民)、首陀罗(无技艺的劳动者和奴仆,或称不可接触者),可见达摩的社会地位是高贵的,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。他自称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,即是印度禅宗的第28代祖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祖师泥塑”达摩祖师泥塑(图片大小:33.07KB | 图片尺寸:500*750px)

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(公元520年)或大通元年(公元527年)他航海到广州。梁武帝信佛,把他接到南京传法。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,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,提倡“见性成佛,不立文字”的理论不合。于是他便于同年到北魏,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,传习禅宗。后来入嵩山少林寺。他在少林寺坐禅时,面壁九年,一天到晚默然而坐。他的这种修行方法,又被称作“壁观”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,死后葬熊耳山。据说他到南京以后,梁武帝同他说佛理,问他:“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,写了这么多经卷,度了这么多僧人,有何功德”?达摩回答说:“都无公德”。武帝问他“何以无公德”?他说:“这都是有求而做的,虽有非实”。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,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。达摩传说渡过长江时,并不是坐船,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,立在苇上过江的。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“一苇渡江”的石刻画碑。关于“一苇渡江”的解释,儒家有不同的说法。他们认为“一苇”并不是一根芦苇,而是一大束芦苇。因为《诗经》里面有一首《河广》,诗中说:“谁谓河广,一苇杭之。”唐人孔颖达解释说:一苇者,谓一束也,可以浮之水上面渡,若桴筏然,非一根也。看来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雕塑像 (6)”达摩雕塑像 (6)(图片大小:33.75KB | 图片尺寸:500*671px)

“衣钵真传”也是关于达摩的故事,后人把这一成语用于得到老师的真本领的意思。据说达摩有一件棉布袈裟,一个吃饭的钵盂,是从印度带来的。这两件东西,佛门认为是传法的凭证,非常重视。那时有一个原在洛阳龙门香山寺出家的和尚,叫做僧可,又叫神光。他到少林寺访达摩,希望达摩授予真传。但是达摩闭门面壁,不理他。他便站立在门外不走,以表达自己的诚意。恰好天下大雪,神光站立在雪地不动。到天明时已积雪至膝深。达摩仍不许入室,他用刀把自己的左臂断下,表示求道诚意。达摩问他做什么,他说:“愿和尚开甘露门,广度群品!”达摩见他心诚,可以传法,便传衣钵,改名为慧可。这就是“立雪传经”、“断臂传经”的故事。慧可于是取得了禅宗二祖的资格。在少林寺西南少室山半腰的钵盂峰上,有殿房数间,内塑二祖慧可像,据说是他断臂后养伤的地方,所以又名“养臂台”、“觅心台”、“练魔台”等。慧可传下来的衣钵,传到六祖慧能,他是广东人,衣钵也就带到了广东,到了明嘉靖年间,被一个提学副使名叫魏校的焚毁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祖师根雕”达摩祖师根雕(图片大小:34.3KB | 图片尺寸:500*594px)

据史籍记载,达摩死后,还有灵验。北魏有一个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时,并不知道达摩已死。路过葱岭(以前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、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脉的总称,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常经葱岭山道)时,见到达摩手里提着一只鞋,向西而去。宋云认识他,便问:“和尚到那里去?”达摩说:“回西天去。”宋云回京,向皇帝报告了此事,皇帝觉得奇怪,便命令把达摩的棺材起出来看。据说,棺材里面只剩下一只鞋了。由此,又产生了达摩“只履西归”的传说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玻璃钢达摩祖师彩绘塑像”玻璃钢达摩祖师彩绘塑像(图片大小:73.57KB | 图片尺寸:500*593px)


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紫砂达摩像”紫砂达摩像(图片大小:86.15KB | 图片尺寸:880*1329px)

达摩祖师《一心戒文》

一、于自性灵妙常住法中,不生断灭之见,名不杀生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瓷像”达摩瓷像(图片大小:101.86KB | 图片尺寸:500*682px)

二、于自性灵妙不可得法中,不生可得之念,名不偷盗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祖师铜雕塑像”达摩祖师铜雕塑像(图片大小:131.22KB | 图片尺寸:500*667px)

三、于自性灵妙无着法中,不生爱着之念,名不淫欲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雕塑像 (7)”达摩雕塑像 (7)(图片大小:136.05KB | 图片尺寸:500*718px)

四、于自性灵妙不可说法中,不说一字,名不妄语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彩绘雕塑像”达摩彩绘雕塑像(图片大小:139.15KB | 图片尺寸:500*667px)

五、于自性灵妙本来清净法中,不生无明,名不饮酒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雕塑泥稿”达摩雕塑泥稿(图片大小:148.77KB | 图片尺寸:500*542px)

六、于自性灵妙无过患法中,不说过罪,名不说过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木雕达摩像”木雕达摩像(图片大小:150.33KB | 图片尺寸:500*450px)

七、于自性灵妙平等法中,不说自他,名不自赞毁他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雕塑像 (13)”达摩雕塑像 (13)(图片大小:156.74KB | 图片尺寸:500*676px)

八、于自性灵妙真如周遍法中,不生一相悭执,名不悭贪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雕塑像 (10)”达摩雕塑像 (10)(图片大小:162.72KB | 图片尺寸:500*889px)

九、于自性灵妙无我法中,不计实我,名不瞋恚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祖师雕像”达摩祖师雕像(图片大小:185.26KB | 图片尺寸:500*750px)

十、于自性灵妙一如法中,不起生佛二见,名不谤三宝。 达摩雕塑佛像图片之“达摩仿古铜雕塑”达摩仿古铜雕塑(图片大小:202.25KB | 图片尺寸:500*667px)

佛门不推崇算命,为何却有《达摩一掌经》传于世呢

为什么佛门不推崇算命,却有《达摩一掌经》暗传于世呢?

最近有人问起:“师父,佛门不是不推崇算命吗?为什么还会有《达摩一掌经》这本书流传呢?”

诚然,佛门不推崇算命,因为修行本身就是一个逆天改命的过程。

而《达摩一掌经》,又称《看命一掌金》,收在续藏经第五十九册中。它的作者不是达摩大师,而是唐代的一行禅师。没错,就是那个被称为僧人中的科学家的牛人,他还是唐代密宗开元三大士中善无畏和金刚智的弟子,《大日经疏》的编写者,同时他也是唐代《大衍历》的编定者。

那为何一行禅师要编写《看命一掌金》呢?

在唐代以前,佛门大德选择弟子,一般会入定观察弟子的因缘,看其是否适合出家。但不是每位作为师长者都有如此深湛的定力,所以有见及此,一行禅师就编写了这本《看命一掌金》,据此书来推算,就可以大致了解投师出家者过去生的因缘,以判断该人是否适合出家。

一行禅师在《看命一掌金》的开篇中说道:但凡是投师出家的人,都可以依此选僧图(《看命一掌金》中所画)为凭据。如果在十个佛法识中,有一二个识的才准许出家,因为此人前世与佛法有缘。如果十个佛法识中一个都没有的话,这样的人如果出家,反而会毁谤圣教,谬说佛法。当然,如果有品格不凡,才智出众者,就不在此限。如果心地仁厚,智慧过人者,就算过去生中没有习学过佛法,今生习学佛法也能事半功倍。

由此可见,一行禅师编写《看命一掌金》的初衷是为了方便选择僧材。

《看命一掌金》中所说的十个佛法识分别是:通天识、三合识、善知识、方丈识、菩提识、福禄识、起家识、消灾识、成就识、佛法识。

十个佛法识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佛门才能,或管理寺院、或讲经弘法、或秉佛愿力成就佛法等等。为师者以此来判断拜师之人与佛法是否有缘分?来者又是哪一类型的人才?

所以,对于佛门中人来说,《看命一掌金》是类似于《冰鉴》一类的存在,是有助于选择僧材的。

当然,后世很多借托《达摩一掌经》之名而衍生出来的算法,就不在佛门所用的范畴之内了。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。

达摩大师: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

法师者,西域南天竺国人,是婆罗门国王第三之子也。神慧疏朗,闻皆晓悟;志存摩诃衍道,故舍素随缁,绍隆圣种;冥心虚寂,通鉴世事,内外俱明,德超世表。悲悔边隅正教陵替,遂能远涉山海,游化汉魏。亡心之士,莫不归信;存见之流,乃生讥谤。于时唯有道育惠可,此二沙门年虽后生,俊志高远。幸逢法师,事之数载,虔恭咨启,善蒙师意。法师感其精诚,诲以真道,令如是安心,如是发行,如是顺物,如是方便,此是大乘安心之法,令无错谬。如是安心者:壁观。如是发行者:四行。如是顺物者:防护讥嫌。如是方便者:遣其不著。此略序所由云尔。

夫入道多途,要而言之,不出二种:一是理入、二是行入。理入者:谓藉教悟宗,深信含生同一真性,但为客尘妄想所覆,不能显了。若也舍妄归真,凝住壁观,无自无他,凡圣等一,坚住不移,更不随文教,此即与理冥符。无有分别,寂然无为,名之理入。行入谓四行,其余诸行悉入此中。何等四耶?一报冤行,二随缘行,三无所求行,四称法行。

云何报冤行?谓修道行人,若受苦时,当自念言:我往昔无数劫中,弃本从末,流浪诸有,多起冤憎,违害无限,今虽无犯,是我宿殃,恶业果熟,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甘受都无冤诉。经云:逢苦不忧。何以故?识达故。此心生时与理相应,体冤进道,故说言报冤行。

二随缘行者:众生无我,并缘业所转,苦乐齐受,皆从缘生。苦得胜报荣誉等事,是我过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缘尽还无,何喜之有?得失从缘,心无增减,喜风不动,冥顺于道,是故说言随缘行。

三无所求行者:世人长迷,处处贪著,名之为求。智者悟真,理将俗反,安心无为,形随运转,万有斯空,无所愿乐。功德黑暗常相随逐,三界久居,犹如火宅,有身皆苦,谁得而安?了达此处,故舍诸有,止想无求。经曰:有求皆苦,无求即乐。判知无求真为道行,故言无所求行。

四称法行者:性净之理,目之为法。此理众相斯空,无染无著,无此无彼。经曰:法无众生,离众生垢故;法无有我,离我垢故;智者若能信解此理,应当称法而行。法体无悭,身命财行檀舍施,心无吝惜,脱解三空,不倚不著,但为去垢,称化众生而不取相。此为自行,复能利他,亦能庄严菩提之道。檀施既尔,于五亦然。为除妄想,修行六度,而无所行,是为称法行。

电话咨询
150-3114-4680
微信咨询
扫一扫快速获取报价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