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塑新景观与艺术创新的尺度
雕塑新景观与艺术创新的尺度早在上世纪60年代,国外雕塑家就开始试验新材料、新方法,近10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也在进行相关探索。同时,当今雕塑艺术越来越多地与装置艺术、景观艺术、大地艺术等发生互动,不断拓展着自身的边界。不同艺术门类之间,探索与交融通常是有益的。不过,如果一味沉浸于观念和形式上的投机取巧,也可能会变成“点子艺术家”。余如波如果不是偏离了公众的审美习惯(例如“武松杀嫂”、“熊猫爬楼”这样的作品),作为城市公共景观的雕塑,其实不太容易受到人们的持续关注,毕竟“见惯”就容易“不怪”。 转载请著名出处,玉海雕塑:http://www.yuhaids.com。
两年前,成都某医院门前立起群雕《百年大爱》,讲述该医院悬壶济世的辉煌历程,估计它很难被患者视为“艺术品”。四年前的夏天,笔者在广东佛山祖庙参观,工作人员指着墙头精美的建筑构件,不厌其烦地介绍岭南地区著名的“三雕两塑”(砖雕、木雕、石雕、陶塑、灰塑)。这两个例子提醒人们,无论城市街头的雕塑,或者传统手工技艺“雕”和“塑”,其创作旨趣往往指向日常、具象乃至实用的层面。不过,转向艺术家和美术院校的雕塑创作,我们看到的景观却不尽相同。成都近两年举办的几个展览——“生态——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”、“明天当代雕塑奖”作品展,以及“我们在一起——2015成都公共艺术季”,已经将部分成果呈现在公众面前。
后者的名称虽未冠以“雕塑”,参展作者却